
针对“老人偷樱桃”摆拍事件,警方的及时介入和依法查处,不仅是对网络谣言的坚决打击,更是对清朗网络空间的有力维护,这一事件再次提醒我们:
摆拍博眼球,违法必担责
部分账号为追求流量、吸引关注,通过刻意编排“剧本”、制造冲突场景(如“偷窃”“讹诈”等)进行摆拍,利用公众对弱势群体的同情或对社会矛盾的焦虑煽动情绪,此类行为不仅违背公序良俗,更涉嫌违反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第二十五条关于“散布谣言,谎报险情、疫情、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”的规定,严重者可能构成《刑法》中的诽谤罪或寻衅滋事罪,警方对涉事账号的查处,明确传递出“流量不是违法挡箭牌”的信号,警示网络参与者必须遵守法律底线。
谣言止于智者,理性是解药
此类摆拍视频之所以能快速传播,部分源于部分网民未经核实便“想当然”转发,或被情绪裹挟加入批判,面对耸动内容,我们应保持“让子弹飞一会儿”的冷静:
- 查来源:核实信息发布账号的公信力,警惕营销号、小号刻意制造对立;
- 辨细节:摆拍视频往往存在逻辑漏洞、表演痕迹(如夸张动作、刻意剪辑);
- 拒传播:不转发未经证实的信息,避免成为谣言扩散的“帮凶”。
只有理性判断,才能让谣言失去生存土壤。
平台需压实责任,净化网络生态
网络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“把关人”,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:

- 加强审核:对“社会矛盾”“弱者维权”等易引发情绪的内容,建立更严格的审核机制,识别摆拍、剧本痕迹;
- 快速处置:对警方通报的违法违规账号,第一时间封禁,并公开处理结果,形成震慑;
- 引导用户:通过算法推荐、弹窗提示等方式,普及辨别谣言的方法,倡导理性发言。
平台的主动作为,是遏制“流量至上”乱象的关键。
保护与警惕并存,拒绝标签化
此类事件中,“老人”常被作为博取同情的工具人,也容易引发对老年群体的污名化,绝大多数老年人遵纪守法,摆拍者只是极少数,我们应避免因个别案例对特定群体贴标签,同时也要警惕利用“弱势身份”进行违法犯罪的伪装——无论是老人、儿童还是残障人士,违法者都应受到法律同等对待。
“老人偷樱桃”摆拍事件的查处,是网络治理的进步,也是对公众的一次法治教育,网络空间非法外之地,流量更不能凌驾于法律与道德之上,唯有平台尽责、网民理性、法律亮剑,才能共同守护一个真实、清朗的网络环境,让每一份关注都落在善意与真相之上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