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北:多措并举应对小麦晚播,力促粮食稳产增收
背景:为何小麦晚播成为挑战?
河北省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,冬小麦的播种时机对来年夏粮丰收至关重要,传统的适宜播期在10月上旬至中旬,近年来,受秋季连续降雨、农田积水、前茬作物收获推迟等多种因素影响,部分地区小麦播种期被迫推迟,形成了“晚播”局面。
晚播带来的主要风险包括:
苗小苗弱:冬前有效积温不足,导致麦苗生长量小,分蘖少,根系不发达。
抗逆性差:弱苗难以安全越冬,易受冻害,且春季抗旱、抗病能力较弱。
群体不足:直接影响亩穗数,进而威胁最终产量。
面对这一严峻挑战,河北省各级政府、农业部门和广大农民积极行动,打出了一套科学精准的“组合拳”。
主要举措与对策
科技先行,以“技”补晚
“四补一促”技术体系:这是应对晚播的核心技术路线。
**种子包衣拌种:选用高效杀菌剂、杀虫剂进行种子处理,预防土传、种传病害和地下害虫,为弱苗建立第一道健康防线。
**增加播种量:根据播期推迟程度,适当增加亩播种量,以“主茎成穗”为主,弥补因分蘖减少造成的群体不足。
**提高整地质量:抢抓晴好天气窗口,即使时间紧、任务重,也坚持精细整地,确保耕层深厚、上虚下实,为种子萌发创造良好条件。
**增施底肥:在常规施肥基础上,增施有机肥和磷肥,促进根系发育,培育冬前壮苗。
**一促到底:在春季管理上,以“促”为主,早抓肥水管理,促进分蘖成穗和穗粒发育。
精准管理,分类施策
分区域指导:组织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,根据冀中南、冀北等不同区域、不同地块的墒情、苗情,制定“一地一策”甚至“一田一策”的管理方案。
分苗情管理:对不同类型的麦田(一类苗、二类苗、三类弱苗)采取差异化措施,对弱苗重点进行肥水早促;对壮苗则适时中耕划锄,保墒增温。
政策保障,强化服务
资金与物资支持:省、市、县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,用于抢种、良种、农机等补贴,确保农资供应充足、价格稳定。
社会化服务: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,组织开展代耕代种、托管服务,解决小农户面临的劳动力、技术等难题。
信息预警与指导:通过广播电视、手机短信、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,及时发布气象预警、病虫害预报和技术指导意见,指导农民科学应对。
成效与展望
通过上述一系列有力措施,河北省有效克服了小麦晚播带来的不利影响:
苗情转化升级快:经过冬春两季的精细管理,大部分晚播麦田的苗情已由弱转壮,群体结构趋于合理。
稳产基础得到夯实:虽然单产可能面临挑战,但通过“以密补晚”、“以肥补晚”等措施,有效保住了亩穗数,为夏粮稳产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农民信心增强: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和及时到位的政府服务,极大地稳定了种粮农民的预期,增强了他们应对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信心。
河北省应对小麦晚播的实践,是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的一个生动缩影,它体现了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 战略的深刻内涵,展示了从政府到农户、从科技到管理的系统性协同能力,面对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,这种未雨绸缪、科学应对、精准施策的能力,正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、实现“谷物基本自给、口粮绝对安全”目标的关键所在。
